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2009-05-17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 访问量: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学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要尽快改变这个状况。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新世纪第一个10年这一阶段学校艺术教育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积极进取、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法治教,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二、发展目标
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生按规定修满艺术课程的学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
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中等以下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小学2005年将全部使用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高中从2003年起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逐步进入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为了保证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坚持民主参与、层层推进的原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高等师范学校、教研科研机构及中小学艺术教师积极参与艺术类课程教材改革实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艺术课程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倡导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应按照教育部有关教学计划开足艺术课程。
各地要充分利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艺术课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经过3—5年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
3、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教材审查和评选推出若干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各地学校选用。至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教材的现代化、多样化。要重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材。
4、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5、加强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外艺术活动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法规,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教育部将根据《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制定《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指导纲要》和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教育部将在全国评选出30个地(市)或县(市)级学校文体活动示范基地,以推动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至2005年,全国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小学的覆盖率达到80%。
2、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师资、有制度。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普遍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要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和艺术家的作用,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活动,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除单项艺术活动外,学校应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全国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艺术节。各地也要形成相应的制度。
3、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和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化学校与社区文化环境的活动。农村学校也要利用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学校文化环境对村镇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要严禁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活动进入学校。
4、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学校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场地设施,并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积极开展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比赛、演出、展览等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1、至2005年,乡(镇)中心校以上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都应配齐专职艺术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应设立艺术教研组织。至2010年,除处境不利地区外,乡(镇)中心校以下小学也要配齐专职艺术教师或能胜任艺术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
2、深化高等艺术师范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至2005年,推出一批已经实施“学科课程方案”的专科艺术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教材改革成果;同时采取立项、招标的办法,启动并推出一批本科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改革的试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高等艺术师范专业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技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严重匮乏,艺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将推广音乐、美术主辅修教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培养复合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新模式、新途径。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尽快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师的学历层次,至2010年达到国家要求的学历标准。
3、认真实施“园丁工程”,加大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应以全体艺术教师为目标,以骨干教师为重点,至2005年通过全国、省、地三级的培训工作,使艺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同时,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全国12所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艺术教师培训基地。至2010年培养出一批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艺术教师队伍。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专职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是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目前学校艺术教育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艺术教育科研要抓住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在应用研究上下工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下属的教育科研机构,应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并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配备专职或兼职科研人员,逐步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队伍。同时,应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并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在科研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社团、学术刊物的作用,广泛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应充分发挥广大艺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并鼓励他们多渠道争取和自筹经费,积极申报并努力完成研究课题。要及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素质,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3、加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性研究的领导,通过3-5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4、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各国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扩大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国际影响。
国际交流采取官方和民间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乃至教学与科研人员,都应积极建立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他们参加国际性艺术教育的学术组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要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作用,使交流的范围更加广泛。
国际交流包括留学进修、参观考察、访问演出、学术研讨等。除选派和组织艺术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学者、学生出国交流外,还应该有计划地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访问、讲学。要加强外国艺术教育理论、艺术教材以及专著的翻译、出版工作,及时介绍并引进国外艺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五)现代教育技术
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在艺术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1、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至2005年,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全部能够利用网上及远程教育艺术教育资源,并能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2010年,除少数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教师以外,所有教师均能利用网上及远程教育艺术教育资源、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2、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供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和学生选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3、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通过艺术教育网站,介绍国内外优秀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发布教师艺术教育示范课,大范围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为艺术教师用多媒体备课提供素材。同时,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
四、管理与保障
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学校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器材配备,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此项工作。
1、省、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学校艺术教育,并配有专人负责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负责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学校要有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高等学校要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2、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省、地、县三级教科研网络,省、地级教研机构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研员,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艺术学科教研员,以加强对本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业务指导。
3、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建设。教育部将制定与《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职责范围,制定并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并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通中小学校应按教育部制定的艺术器材配备目录配齐艺术课教育器材。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也应对艺术课器材给予保证。学校应设置符合教学需要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加强艺术课程学生用品的管理,逐步完善审查推荐制度。
本规划的贯彻实施,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实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而不懈努力,为开创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Admin)